跳过正文
  1. Posts/

英语学习的学得和习得

·2282 字·5 分钟
Old Roo
作者
Old Roo
小Roo的爸爸,EMBA,职业经理人
目录
英语学习 - 这篇文章属于一个选集。
§ 2: 本文
我们对小Roo的英语学习的想法是必须保持小Roo对英语学习的兴趣,此外保证她能够在应试英语中取得好分数就可以,如果以后小Roo有出国读研的规划,让小Roo在本科阶段重点强化英语就可以。所以,我们对小Roo的英语学习目标就不是很高,学得也比较松散。

英语学习是很多家长都愿意让孩子尽早接触的一项学习安排。以小Roo为例,幼儿园时候很多孩子都去学英语,有的跟着一些英语机构学,有的跟着熟悉的老师学,有的报了一对一的网上外教口语学习等等,学习路径不一而足,几年过去再看,孩子们的英语进步也各自不同,就我观察和评价,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投资不说打了水漂,也可以说回报寥寥。

之所以,出现这样的情况,我的看法,是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没有目标、没有理论、没有资源、没有路径,跟风走,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。 所以,我想开一个系列,以小Roo为例(小Roo并不是以英语学习见长的孩子,以此为例只是为了大家更好地参考而以),系统说一下英语学习的那些事。

还是要学点理论
#

设定目标并不难,难的是掌握背后的理论。许多和我交流的家长,我发现不少人常常抗拒探讨理论,只想要现成的“教程”或明确的操作步骤。然而,理论才是真正决定方法是否科学的根基。如果缺乏理论支撑,判断就会变得盲目,最终只能跟风照搬他人的经验。而理论的意义在于,它能指引我们看清实践的方向,明确目标与方法之间的逻辑关联,更重要的是,它赋予我们灵活调整的能力,让方法因孩子的独特性而富有创造力,从而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。

因此,我个人认为,家长在支持孩子的英语学习时,不仅需要关注短期目标的达成,更需要建立长远的学习规划,而这需要理论作为基石。 关键期假说和输入-输出模型

当下比较流行的,与儿童语言学习密切相关的两大理论:关键期假说和输入-输出模型。了解这些理论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孩子的语言启蒙。

关键期假说
#

“关键期假说”指出,语言学习在儿童早期具有最佳时期,这一时期内,大脑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学习能力远远高于成年阶段。根据研究,这一关键期通常在青春期之前,尤其是0-6岁,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阶段。 继而引申出:

  • 如果在关键期内提供足够丰富的语言环境,孩子可以自然习得一门语言,而不需要过多刻意的努力。
  • 错过关键期后,即使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语言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难以与黄金期相媲美。

这个理论实际上在提醒家长应抓住关键期,在这一阶段为孩子创造充分接触英语的机会。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强制孩子学习,或者按照学校模式去学习,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输入,帮助孩子逐步建立对语言的敏感性。

输入-输出模型
#

在讨论语言学习的核心机制时,知网上这些年最被提及的就是“输入-输出模型”。这一模型强调语言习得的过程离不开两个重要环节:

  • 输入(Input):即孩子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语言信息,如听到的句子、阅读的文字等。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基础,没有足够的输入,孩子的语言系统就无法建立。
  • 输出(Output):指孩子在接收到输入后,通过说、写等方式对语言的实际运用。输出不仅是语言学习的结果,也是对语言理解和内化的重要反馈环节。

许多家长对语言学习的期待过于急功近利,忽略了输入的重要性。我们往往希望孩子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流利的口语能力,而忽视了长期、大量的语言输入积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前提。输入和输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,而是相辅相成的动态过程。

例如,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持续听到高质量的英语音频、阅读优秀的原版书籍,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语言系统的能力会远胜于依赖单一的背单词、记语法的方式。而当输入达到一定量级时,输出也会自然而然地流畅起来。

“学得”与“习得”:语言学习的两种模式
#

小红书上一众宝妈都奉若神明地“学得”(Learning)与“习得”(Acquisition)两种语言学习的模式实际上源自语言学家克拉申(Stephen Krashen)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,他强调了两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各自的作用,而一定要从理论上根基上找源头的话,克拉申的理论是建立在上面两个基础上的。

何为“学得”
#

“学得”是指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过程掌握语言规则,包括语法、词汇和句法结构等。它通常发生在课堂上,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来实现。

这种学习方式的特点是主动、显性,孩子需要在理解语言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。例如:

  • 背单词、记语法规则;
  • 完成句型转换或填空题。

“学得”在语言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意义,尤其是对于需要应对考试的学生而言。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,因为仅仅靠“学得”,语言知识很难转化为实际的交流能力。

何为“习得”
#

与“学得”不同,“习得”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,类似于儿童学习母语的方式。它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,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语言的直觉性理解。 “习得”更注重语言的整体运用,而非局限于语法规则或词汇记忆。例如:

  • 孩子通过反复听故事、看动画片,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常用的表达方式;
  • 在与母语者的互动中,逐渐积累语言能力。

目前的主流认知是—“习得”是儿童语言学习的核心模式,尤其是在关键期内,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孩子的语言潜能。

学得与习得的结合
#

虽然“学得”和“习得”各有侧重,但作者主张两者应结合使用。在语言学习的初期,家长和老师应更多地关注“习得”,通过自然的语言输入让孩子建立对英语的感知力;而在孩子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后,可以适当引入“学得”模式,以帮助他们系统化地掌握语言规则。

例如,对于低龄儿童,可以通过听力和绘本阅读来增强“习得”;而对于需要参加考试的青少年,可以结合语法练习和写作训练来强化“学得”。

赞赏我

您的支持,是我继续分享的动力。

英语学习 - 这篇文章属于一个选集。
§ 2: 本文